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CMA-CTS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来源 作者 添加时间 2012/1/17 点击次数 7939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是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近年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调查报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G-菌分布中占5%~10%,列5~7位。其感染的发生与免疫受损、侵入性操作、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粒细胞减少或细胞毒性药物的使用等危险因素有关。由其所致的感染以呼吸道最常见,原发性感染主要见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肺部感染与其它G-菌感染的症状相似,无特征性。由于致病力低,故呼吸道标本培养阳性,可能多为定植,而且因合并其它细菌的感染,使临床很难分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或定植。本研究所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痰培养有SMA生长的患者,比较SMA定植者和感染者、死亡组和非死亡组的危险因素发现,91份阳性标本来源于79例患者,62例为SMA定植者,17例为细菌感染者;42例死亡,37例存活。统计学分析,有恶性肿瘤基础疾病者、血清白蛋白<35g/L、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30天,为感染者的危险因素;有COPD病史者为定植者独立危险因素。相比于存活组,血清白蛋白<35g/L、合并其它细菌感染/定植、恶性肿瘤基础疾病者、APACHE II>15分是死亡组的危险因素。故认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致下呼吸道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出现是患者预后不佳的信号。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危害性与其对多种药物固有耐药有关。其中,产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包括亚胺培南在内的广谱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主要产:属Bush分类2e类酶的L2酶和Bush分类为3类的金属β-内酰胺酶L1酶。两者主要由染色体介导,可表现为可诱导型和固有表达型,这种类型的差异主要与细菌的16r RNA基因型(异质性)有关。此外,细菌还有主动外排系统SmeDEF和SmeABC, 介导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的多重耐药。约0.9%~22%菌株携带整合子系统,主要参与TMP/SMZ的耐药。生物被膜(BF)的形成不仅增加耐药性,而且有助于长期定植,可致爆发流行。
  体外药敏报道较多,结果基本相似,敏感率较高的有:新喹诺酮类、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TMP/SMZ等。国外指南主要推荐TMP/SMZ、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新喹诺酮类作为一线药物。国内报道,头孢哌酮/舒巴坦有较好体内疗效。

    评论新闻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地址: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邮编:100710
    电 话:010-2172 4089

    电子邮件:yjliu308@126.com 会议网址:https://ctschina.cm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