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CMA-CTS

变应性疾病的免疫诊断技术

来源 作者 李靖 添加时间 2012/1/17 点击次数 7057

变态反应性疾病由变应原所引发,因此确定致病的变应原对防治此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吸入性过敏原,如尘螨、猫皮屑、犬皮屑、树花粉、草花粉、真菌和少数其他途径进入的药物(如青霉素等),主要借助于皮肤试验(简称皮试)和血清中特异性IgE(sIgE)检测,两法通常相辅相成互为益彰。

第一章皮肤试验
一、变应原皮肤试验的方法
在变应原皮肤试验的操作之前,有一些注意事项见表1。有两种常规使用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变应原刺入表皮内(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第二种是将变应原注射入真皮层(皮内反应)刮擦试验已经不再使用。
1. 变应原皮肤试验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进行变应原皮肤试验,必须有专业的变态反应医师指导,并能够及时地处理全身反应;
2.必须具有急诊抢救设备;1:1000的肾上腺素必须在注射器中常备;
3.要注意目前变应性症状正在发作的患者;
4.必须确认变应原提取物的效价,评估它们的稳定性;
5.进行变应原皮肤试验的变应原浓度必须合适;
6.必须进行阴性和阳性对照试验在正常的皮肤处进行变应原皮肤试验;
7.评估患者是否有皮肤划痕症;
8.确认并记录患者近期服用药物的情况,记录最后服用药物的时间;
9.在适当的时间记录皮肤反应。
1.点刺试验
点刺试验是由Lewis和Grant在1924年首次描述。由Pepys进行之后,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广泛采用。皮肤点刺试验中常见的错误见表2。点刺试验是将抗原导入皮肤更浅表水平的一种简便的皮肤试验。试验时先在受试者前臂曲侧经消毒的皮肤上,滴一滴变应原浸液,然后用消毒的点刺针在滴有抗原的皮肤中央进行点刺。点刺针是定型设计的,该针长3cm左右,端部针尖长1mm,以柄肩限制针刺皮肤的深度。用该针在皮肤上垂直压破表皮,1秒后将针提起,2分钟~3分钟后将皮试液擦去。15分钟左右观察结果。试验时应同时作阴阳性对照。
每种变应原点刺针的使用在变应原之间不能混用,以防变应原之间交叉混合,影响试验结果的判断。皮肤点刺试验中常见的错误见表2。
2 变应原皮肤试验中常见的错误
皮肤试验中常见错误
1.变应原皮肤试验变应原之间的距离太近(<2cm)反应重叠,反应不能够被准确地分别测量;
2.针剌之处出血,导致可能的假阳性反应;
3.刺入的深度不够,导致可能的假阴性反应;
4.擦除变应原时变应原点与点之间混合或者进行试验时变应原试液顺皮肤流下而混合;
国内现已开始普及对变应原皮试强调用组胺作阳性对照,用于点刺试验则称为组胺当量点刺,用以计算相对的反应强度。
有些食物的变应原比较难以提纯,质量较差,点刺试验和皮内试验往往得到阴性的结果。在Scandinavia,学者们倾向于使用“点对点试验” (Prick-prick test),这种方法就是使用同一个点刺针,先点刺疑诊过敏的新鲜食物,然后用此针再点刺患者的皮肤,从而判定患者是否对该食物过敏。

2.
皮内试验
皮内试验由Mantoux首先描述,直到目前仍然是临床广为应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其方法是:使用0.5ml或1.0ml的注射器,通过26号或27号针头,将变应原进行皮内注射,要求注射的部位达到真皮层。在注射之前,所有的注射均应仔细的清除气泡,避免将变应原注射入皮肤的毛细血管。注射器和皮肤之间呈45度角,注射的针头斜面要面向皮肤,刺入的部位要到位,但又不能深于皮肤的浅层,注射的变应原的量应在0.01ml到0.05ml之间,以求能够在皮肤的表面形成一个直径红2~3mm的小丘。

3
.阳性结果的评判标准
我们常常使用风团和红斑来评估皮肤试验阳性结果。Pepys的研究认为,使用皮肤点刺试验,当阴性对照为完全阴性的时候,1~2mm小的风团伴有红晕和痒感就可以表示一种阳性的免疫反应和特异性IgE抗体的出现。虽然在免疫学上可以如此认为,在临床实践中,较小的阳性反应不一定意味着临床相关的变应性疾病的出现。对于皮肤点刺试验,临床结果阳性通常是风团直径≥ 3mm(相当于风团的面积为7mm2)且红晕直径在10mm以上。另一个标准是利用变应原引起的风团的大小和阳性对照液引起的风团的大小的比率来判断结果。

4.
分级系统
目前能够使用的分级系统较多。虽然Scan-dinavia的基于变应原诱导的皮肤反应和组胺参照(5.43mmol/L)作对比的分级系统已经使用很多年,但是对于皮肤点刺试验来说,风团和红斑的直径并不是评判结果的重要参考。仅仅在考虑到皮肤反应性的巨大差异时才使用变应原的序列稀释液作为试剂,进行终点滴定试验,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终点滴定法能够评估当变应原引起的皮肤反应与组胺引起皮肤反应大小相等的时候便应原的浓度,通常称作组胺当量级别:以变应原及组胺所致丘疹面积比而定其反应级别。无反应或与阴性对照相同者为(-),比值为组胺丘疹25%-50%时为(+), 50%-100%时为(++), 100%-200%时为(+++), 200%以上时为(++++)。以(++),或以上判定阳性。也有以比值为组胺丘疹50%-100% 时为(+), 100%-200%时为(++), 200%以上时为(+++), 出现伪足时为(++++)。以(+), 或以上判定阳性。
第二章 IgE试验
在变应性疾病的诊断中,IgE检测试验同皮肤点刺试验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皮肤点刺试验有着较高的灵敏度,IgE检测试验则有着较高的特异度,两者任选其一,联合变应性病史、症状和体征,皆可作为变应性疾病诊断的标准。但是IgE检测可常用来检测IgE介导的和非IgE介导的可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下情况支持IgE介导的变应性疾病的诊断:
1.足量的变应原暴露导致出现高敏性,以至诱发疾病的发生;
2.变应原的出现能够引发变应性疾病,或加重变应性疾病的症状;
3.临床病史支持变应性疾病的诊断;
4.特异性IgE的出现。
血清IgE试验的原理及方法学
(一) 反应原理
1967年,Bennich和Jonansson第一次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在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发现副蛋白,奠定了应用免疫测定方法来测定血清中的IgE的基础;1967年,Wide正式报道了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sIgE的浓度,即放射性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其原理是:将变应原借助化学基团共价结合于固相载体表面,与待测患者的血清进行孵育后,血清中相应的特异性IgE抗体可与特定的变应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此复合物能和放射性同位素(如I125)标记的抗人IgE抗体结合,最后形成“固相载体—变应原—sIgE—同位素标记抗人IgE抗体”的复合物,借助于y-计数仪测定结合的同位素的活性,从而间接测定血清中IgE的有无及其浓度。为了避免使用放射性标记物,也可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特异性IgE的浓度,其原理和RAST相仿;只是它们采用的反应基质(变应原吸附剂)为聚苯乙烯的96孔板和/或硝酸纤维素薄膜,结合于其上的变应原与sIgE血清起反应后,即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加入酶标记的作用底物,借助酶对底物的催化,出现显色反应,根据颜色的深浅程度来计量IgE的含量。
(二) 反应参数
1.反应基质
基质(固相或液相基质)是特异性IgE检测试验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实验中最复杂的、具有高度变异性的反应剂,因为许多变应原提取物之间的异型性以及固定和标记变应原蛋白时存在不同的化学反应。1967年,Wide等使用放射性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测定血中IgE的浓度时,使用的是将变应原交联到溴化氢活化的交联葡聚糖吸附基上,并以此为载体,吸附血清中具有抗原特异性的IgE抗体,这种以交联葡聚糖为反应基的测定方法在临床操作中非常繁琐,不利于推广应用。1974年,一种更适合IgE检测的实验收——Phadebas RAST被采用,作为第一代血清IgE检测试验的代表,其所采用的是以溴化氢活化的纸盘作为变应原吸附载体,并设定以桦树特异性IgE的血清标准曲线为参照曲线。为了提高检测反应的灵敏度和可靠度,提高纸盘变应原吸附载体的吸附能力,学者们相继采用了其他的一些以碳水化合物为反应基质的变应原吸附剂,例如溴化氢活化的微晶质纤维颗粒和溴化氢—琼脂糖CL-4B颗粒、用变应原为吸附物质的荧光变应原吸附试验(Fluo rescent allergosorbent test,FAST)、Magic lite法中的Corning-ALK和Matrix等,但这些方法都因为灵敏度低,特异性不高而遭淘汰。基质研发方面最成功的检测系统是瑞典Pharmacia公司的CAP系统,该系统是将变应原共价结合在亲水性的多聚载体(微型柱状纤维素载体)上,将其共置于一个帽状系统中,与上述的系统相比较,其抗原结合能力提高,反应面积大,从而大大提高了测定系统的灵敏度。除以上的固相载体外,尚有以液相载体作为反应基,如AlaSTAT系统使用生物素标记变应原蛋白,采用的就是液相载体作为反应基,这样可加速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沉降在抗生物素蛋白床上,其对食物过敏特异性IgE的检测与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的符合率在80%以上。在近期的反应基质的发展中,其速度、可信度、操作的可重复性以及判断标准的标准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如Immulite2000和Pharmacia UniCAP系统,前者采用的是酶增强的化学发光酶免疫法,应用生物素化的变应原,在生物素可结合的孵床上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并使用碱性磷酸酶等标记抗人IgE单克隆抗体进行标记,利用化学荧光反应读出数据;后者采用海绵状的纤维素网结合变应原作为反应基,在增加反应面积,提高反应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因此,在特异性IgE检测中,反应基质的研发日趋成熟。
2.判断标准
在特异性IgE检测试验中,阳性判断标准关系到一个检测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因此每一种检测方法都力图在阳性判断标准上使得灵敏度和特异度达到最佳平衡。1967年Wide等的RAST法测定的是血清中的特异性IgE的有无;1974年,Phadebas RAST便应用放射性碘标记的多克隆抗人IgE抗体作为信号检测抗体浓度,结果以“Phadebas”单位/ml表示,并设定0.35Phadebas units/m1为分界值,将实验结果分为阳性结果(≥0.35 Phadebas units/m1)和阴性结果(<0.35 Phadebas units/m1)。Nalebuff和Fadal 1979年介绍了改良的RAST(mRAST),使用单一校准(single calibrator),结果使用分级法表示,分为0~5级,但其结果却依然归类为与以前相似的阴性结果与阳性结果。mRAST有其使用的局限性,它虽然部分改变了结果的评分系统,增加了在临床应用中的灵敏度,却牺牲了试验的特异度。第二代特异性IgE检测试验使用了酶标的基质,使用光度测定法或荧光测定法去检测结合了特异性IgE的酶的发光信号,从而使酶标免疫反应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其可测定的区间是0.35~100KUa/L;与第一代实验将结果界定为阴性或阳性或者仅用半定量分级表示不同的是,第二代的检测分析系统的校正曲线符合WHO规定的人sIgE 75/502的国际标准。但是,遗憾的是,它们都象征性地使用了同一个阈值标准0.35KUa/L,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也把实验结果分为阴性和阳性;由于最低的校正曲线的浓度是0.35KU/L,如果此结果不能根据对结果的评估而外推到“实际的零标准”(Virtual Zero Calibrator)(不依靠测量所得的剂量-——反应关系),那么,在此浓度之下的有意义的结果将被忽略,从而出现假阴性。为了符合临床的需要,DPC、Pharmacia和Hycor分别推出了自己的阈值标准,分别称为:ECS(The Extended classidication system)、ASM(Alternate Scoring Method)和Turbo MP(Thrbo-Multi Point-system),在ASM和Tubro MP中,以0.35KUa/L为界可以界定结果的阴阳性,但在此之下的一部分信号则与经过阈值外推而演变为阳性结果;但ECS较特殊,它是唯一使用真正的零标准的记分方法;Ford和他的助手们曾报道,火蚁毒素过敏的患者血清使用ImmunoCAP检测,若使用ASM的计分方法,其灵敏度和特异度都可以提高到100%。
3.结果分析
无论IgE检测试验是阴性还是阳性结果,对于医生来说,都需要慎重对待。因为尽管体外检测试验被认为是变应性疾病的诊断试验,但是特异性IgE的免疫试验,更恰当地说,只是一种用于检测特异性IgE存在与否的试验。血清IgE不但可以出现在变应性疾病患者的血清中,也可以出现在15%没有症状的“正常人”的血清中,而且少数伴有IgE介导的变应原高反应性患者并不出现血清特异性IgE。另外,在症状典型的变应性疾病患者的血清中,检测试验的相同阳性结果也不表示其具有相同的临床意义,例如,一个对蜂毒局部反应重的孩子,其血清中特异性IgE的量和一个对蜂毒高敏性的患者的特异性IgE的量相等,则相同量的特异性IgE,其临床意义就大不相同。由此认为,任何一种变应性疾病的诊断试验的结果——无论是体外的还是体内的检测——都不能作为IgE介导的变应性疾病的独立诊断手段,因而也不能独立应用于对疾病的治疗进行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可能有非常精确的IgE的正常值范围。
特异性IgE检测试验最初要解决的问题是定性的问题,即血清中是否出现特异性IgE,具体血清中有多少量的sIlgE,则是次要的问题。不过,随着人们对血清中IgE的特性的研究的深入,以及定量试验结果在临床中的大量应用,人们发现,高水平的sIgE和临床表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低水平的sIgE则可能和临床相关,也可能不相关,例如,在对食物过敏的变应性皮炎的诊断中,高水平的sIgE和随机双盲对照食物激发试验的阳性结果相关。因此,sIgE检测可以部分的减少食物激发试验的应用。
测定血清IgE结果的临床意义
(一) 总IgE
测定血清中总IgE的目的是希望区别变应性疾病和非变应性疾病,从而对变应性疾病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变应原检查,然而事实却非如此。血清中总IgE水平的升高,并不意味着变应性疾病的出现,但提示所进行的操作可能遗漏了重要的变应原。例如,如果发现一个鼻炎或哮喘的患者的血清中总IgE的水平为200IU/ml,但是吸入变应原的试验结果为阴性,则提示有必要进行扩大范围的变应原(如食物、其他真菌等)试验。相反正常水平的IgE亦不排除对一种或多种变应原过敏。King的研究认为:当血清中总IgE的水平在400IU/ml以上时,99%的患者RAST结果为变应原阳性;当血清中总IgE的水平在10IU/ml以下时,也有33%的患者RAST结果为阳性。究其原因,主要因为血清中总IgE的浓度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皮炎和寄生虫感染等),因此,即使患者的总IgE浓度在正常值以内,也应该对变应性病史症状、体征阳性的患者进行皮肤试验或特异性IgE检测试验。
(二) 特异性IgE
特异性IgE检测常用来诊断IgE介导的和非IgE介导的可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虽然只有很少的绝对指征使用IgE检测,但是在许多情况下IgE检测试验优于直接的皮肤试验,在以下情况下,可优先考虑IgE检测试验:
1.有过皮肤试验史或免疫治疗史的患者;
2.具有危险性变态反应病史的患者(如血管性水肿和喉水肿);
3.妊娠妇女,避免任何的变态反应波及胎儿;
4.能够引起全身反应的可疑的变应原的检测,如花生、牛奶、毒素等;
5.年纪太大或年纪太小的人群,对皮肤试验的反应差;
6.具有皮肤疾病的人群,皮肤疾病可能严重影响皮肤实验结果的判断;
7.近期服用H1或H2受体阻滞剂、高剂量的口服激素、长期服用口服激素或其他能够影响皮肤反应的药物的患者;
8.将要进行免疫治疗的患者;
9.皮肤试验所使用的变应原试剂怀疑过期或已经失效,或包含有毒性或者刺激性物质;
10.资料证明进行吸入或食物激发具有诱发不必要全身反应的患者;
11.对皮肤试验有恐惧感或不能接受皮肤试验的患者;
12.没有时间进行皮肤试验的患者;
13.不能进行皮肤试验的儿童。
第三章 变应原的激发试验
激发试验是指人为得将一些变应原与靶器官(如鼻、支气管、消化道)相接触,继而通过靶器官功能的改变或所诱发产生的临床症状诊断变应原,并可了解器官的反应性。因为它在人体上进行,所以也属于体内试验。可按测试液进入途径分为眼结膜激发试验、鼻粘膜激发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和口服食物激发试验。
.鼻粘膜激发试验(NPT)
鼻粘膜激发试验是为了明确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或了解变应性鼻炎与哮喘关系,将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激发物直接接触鼻粘膜,以诱发出典型的变应性鼻炎症状或下呼吸道症状。该试验安全、可靠、重复性好、无明显的全身副作用,是诊断变应性鼻炎和了解其与哮喘关系的有效检查,也是判断药物疗效的客观指标。
鼻粘膜激发试验使用的每一种变应原原则上应该是标准化的,但变应原的标准化问题复杂而困难,变应原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制品,其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个是成分的纯化与定量,一个是生物活性的厘定。做到两者完全一致并且保持相对稳定是个困难课题。从变应原生产和临床使用来看,对变应原的要求是有所有不同的,因此有了如丹麦ALK公司的SQ单位(质量标准化单位)和德国阿罗格公司的TU单位(治疗单位);而由于皮肤试验时,阳性对照使用组胺溶液,为便于观察,大部分皮肤试验变应原侧重于其生物活性,厘定并标示HEP(组胺等价单位)或BU(生物单位)等单位。
在进行鼻粘膜激发试验时,可采用喷雾法、滤纸法、滴入法等鼻腔给药的方法。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会直接对鼻腔造成一定的刺激,因此在给药前一定要先给予生理盐水或溶媒缓冲溶液作为对照。通常用1:1000或1:1000的测试溶液50~100ul置于一侧鼻孔。需要调整浓度时,运用等渗的中性pH缓冲水溶液稀释变应原至所需浓度。皮肤试验阴性的病人,1:10000或1:5000的气雾剂或溶液是一个合理的起点。浓度应该规律递增,推荐大约3倍或10倍的系列增长。如果初始的鼻变应原反应在15分钟后是阴性的,这些序列增长可每隔15分钟一次。剂量阶梯式增长,直到获得阳性结果;或直到给了最大浓度而没有任何显著反应时。
如使用丹麦ALK公司的变应原激发试剂合Aquagen SQ和稀释液,用鼻喷雾器向两侧鼻甲喷入。Aquagen SQ共有5种浓度的标准化变应原提取物的冻干粉剂分不同颜色的小瓶装。每种干粉剂分别被4.5ml的ALK稀释液稀释后便形成了不同浓度的变应原溶液如表3:
3 ALK标准变应原浓度分级
瓶号
0
1
2
3
4
颜色
蓝色
灰色
绿色
橙色
红色
变应原的生物浓度
10 SQ-U
/ml
100 SQ-U
/ml
1,000 SQ-U
/ml
10,000 SQ-U
/ml
100,000 SQ-U
/ml
鼻激发应从10-100 SQ-U/ml开始,但若是遇到非常敏感的病人(如皮试指数在4级以上)则应从更低的浓度开始(如1-10 SQ-U/ml)。变应原的浓度逐 步上升,一般10倍为一个上升幅度,直到出现鼻部阳性反应便停止。
鼻粘膜激发的结果一般依靠两个症状(鼻痒、喷嚏)和三个体征(粘膜苍白、水肿、分泌物增多)来判断,把自觉鼻阻塞程度和鼻分泌量的增加看作是鼻粘膜激发试验的基本指标。但目前在已发表的文献中有多种标准在使用,这样造成了横向比较的困难。1990年,国内学者专门召开了“变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价专题学术讨论会”,制定了鼻激发的标准,见表4。此后国内学者试验时多使用此标准。
德国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的耳鼻喉科学组(the ENT section of German Society for Allergolo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制定了鼻激发试验的临床参数评分系统—德国指南,在国际上广受推崇,见表5。
4 变应原鼻粘膜激发试验记分标准
鼻痒 喷嚏(个数) 下鼻甲情况 鼻分泌物量 记分
轻微 1~5 轻度肿胀在鼻内 1
蚁行感 6~9 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 流出鼻孔外 2 紧靠
难忍 >10 下鼻甲与鼻中隔和鼻底 流出鼻外较多, 3 紧靠 已超过上唇
如伴有支气管哮喘发作加1分
5 鼻粘膜激发后临床症状评分系统
症状 程度 评分
分泌 没有 0
少量分泌 1
大量分泌 2
刺激 0~2个喷嚏 0
3~5个喷嚏 1
5个喷嚏 2
鼻外症状 没有 0
流泪/痒 1
结膜炎/球结膜水肿+- 2
荨麻疹+-
咳嗽/呼吸困难
如果激发后症状评分大于3分,则变应原的NPT为阳性。该评分系统与鼻阻力测定结合时,基础状态经鼻压力150Pa时,激发后鼻通气流量降低大于40%,则不管临床症状评分是多少,NPT为阳性;同样条件下,如果症状评分大于2,鼻通气流量降低大于20%,NPT也是阳性。
.变应原气管内激发试验
变应原气管内激发试验(bronchial challenge testing, BCT)是采用抗原气雾吸入激发,或用抗原浸液气管内滴入激发。BCT是通过让患者雾化吸入变应原后观察患者有无哮喘发作及肺通气功能的变化,从而确认引起哮喘发作的变应原,以及机体对该变应原的敏感程度。这在职业性哮喘的诊断中尤其重要。
1.适应症:
出于安全性和临床实用性的考虑,支气管变应原激发试验主要用于哮喘的研究,主要包括确定引起哮喘的变应原和哮喘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一般不用于临床明确诊断的哮喘患者,尤其在急性发作期,
2.禁忌证:
凡符合非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禁忌症受试者一般不可进行特异性的激发试验,但尤其要注意以下情况:①皮试和血清sIgE显示对变应原明确超敏;②哮喘发作加重期;③基础肺功能呈中度以上阻塞(FEV1<70%预计值);④近期呼吸道感染(<4周);⑤心功能不稳定,近期内(<3个月)有心肌梗塞、或正使用拟副交感神经药物、心动过缓或过速、严重心律失常等;严重的未被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00mmHg);⑥近期脑血管意外;⑦主动脉瘤;⑧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⑨有不明原因的荨麻疹等。
3.受试者的准备
试验应在哮喘缓解期进行,测试前受试者应在实验室休息至少15分钟。应详细了解受试者的病史、是否曾经做过激发试验及其结果,是否有严重的气道痉挛发生、并作体格检查,排除所有激发试验的禁忌症。试验前应停用可能干扰检查结果的药物:吸入性短效b2-受体兴奋剂或抗胆碱能药停用4~6小时、口服短效b2-受体兴奋剂或茶碱停8小时、长效或缓释型停用24小时以上、抗组胺药和白三烯调节剂停用72小时、糖皮质激素口服停24小时、吸入停12小时,并应避免剧烈运动、冷空气吸入2小时以上;避免吸烟、咖啡、可口可乐饮料等6小时以上。注意观察受试者所用的雾化吸入器处于直立位,激发溶液的液面应高于宏吸管开口,同时观察雾化液量的输出是否正常,保证雾化吸入的正确性。对于复查的病人,重复试验应选择每天相同的时间进行。以减少生物钟的影响。
变应原支气管激发试验具有一定危险性。试验时吸入激发物浓度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应备有急救器械和药品,如氧气、雾化吸入装置与输液设备、吸入型b2-受体兴奋剂、注射用肾上腺素、注射器等。试验时需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在场,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危险。
试验前2~3天内停用任何有关哮喘治疗的药物,包括β-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茶碱、肥大细胞膜稳定剂等。试验开始时首先测定患者的基础肺功能(FEV1或 PEFR等)。进行BCT的基本条件与非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一致,应≥70%预计值。
4. 吸入变应原溶液的制备与储存:
通常只有直径<10 mm的变应原颗粒才能沉积到下呼吸道。作为常规,用于变应原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变应原也应该适合于皮肤点刺试验,因为需要根据皮试结果来确定吸入变应原的剂量。因此,水溶性变应原提取物最为理想:不仅因为它们适合作皮试,更因为它们能被雾化成微小的气溶胶颗粒,适合于沉积到咽喉以下的呼吸道。也可使用雾化的粉末和花粉片段,因为他们也能够以足够小的微粒通过雾化吸入。最好是能够将变应原标准化以确保其纯度和激发强度的一致性,但目前我们仍然很难做到这一点。必须强调的是,变应原不应该污染有细菌内毒素等杂质。大多数变应原是冻干制剂或浓缩溶液。在-20℃的条件下,变应原的效用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然而,变应原在稀释后就会随着时间被分解破坏。加入某些稳定剂如人血清白蛋白储存于4℃或-20℃则可以延缓变应原的分解。稀释液通常是含有0.5%的氯化钠、0.275%的碳酸氢钠和0.4%的苯酚溶液。稀释倍数超过1∶20(w/v)配制后应在一周内使用以免其效价降低。由于市售变应原提取物强度和纯度的差异较大,如果要比较不同患者的反应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的结果,就要使用同一批号的产品。
常用的吸入变应原为各种花粉、真菌、螨、室内尘土等。一般以10倍的梯度配制溶液系列,将变应原稀释成浓度为1:100、1:1 000、1:10000、1:100000等。如估计在直接吸入下一浓度有可能诱发哮喘发作,则可在上述浓度系列中插入中间浓度的稀释液,如1:500、1:5000等。吸入时的变应原浓度不宜过高,其最高吸入浓度依变应原而不同,一般室内尘土不超过1:10,花粉不超过1:100,真菌不超过1:1 000。
5.雾化吸入装置
一般来说,吸入至下呼吸道的变应原的剂量由雾化器的输出特性以及生理学特性如吸入模式和气道张力等所决定。所选用的雾化发生器应该使得雾化颗粒的直径范围为1~5 m,从而使能够沉积在吸入咬口、咽喉和上呼吸道的微粒(直径>5 m)或被呼出的小微粒(<1 m )减少到最低限度。肺内气雾剂的分布受吸入量和气流速率、雾化初始时肺容积以及屏气时间的影响。在肺容量大或深慢呼吸时雾化吸入,以及吸气末屏气均有助于颗粒沉积于外周肺组织;反之,浅促的呼吸则造成颗粒沉积于中央大气道。
目前常用的雾化吸入装置的方法有两种:(1) 射流雾化器:射流雾化器借助高速气体流过毛细管孔口并在孔口产生负压,将液体吸至管口并撞击,形成雾化颗粒(雾粒),亦称气溶胶。可用瓶装压缩气源或电动压缩气源产生高速气体。此类型雾化器仅需患者作潮气呼吸,无需其它呼吸动作配合,患者易于掌握。 (2) 手捏式雾化器:亦采用射流雾化原理,以手捏加压驱动雾化器产生雾液。常用的有De Velbiss 40雾化器或其仿造、改进型。材质为玻璃或塑料。释雾量每揿0.0030±0.0005ml, 70%~80%雾粒直径<5μm。
6.测定指标及结果判断
与非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相同气雾吸入的生理学应反可通过一系列肺功能测定来测量,其中以FEV1最为常用,因其结果稳定、重复性好。简单训练过的受试者在一个测试过程中重复检测FEV1的变异度<3%。呼气峰流速(PEF)的测定也十分常用,且PEF的变化和FEV1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EF检测结果也相当可靠,也无须昂贵的设备,而且很轻便,可手提,因而便于病人随身携带进行肺功能变化的监测。
在进行变应原支气管激发试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并在10分钟后复查患者肺功能指标。当患者出现:①胸憋、胸闷、喘息;②肺部闻及哮鸣音;③FEV1或PEF下降大于15%时,表明该试验结果阳性,应立即终止试验。若吸入最高浓度的抗原稀释后仍无上述表现,则可判为阴性。
在试验过程中应注意:①为避免支气管哮喘的严重发作,因此抗原稀释液必须从最低浓度开始,视反应逐渐提高浓度;②一般应观察24h以上,即同时观察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③在进行多种变应原的BCT时,两次激发试验间隔时间应足够,以免影响结果。

    评论新闻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

    本文作者

      李靖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