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柳叶刀》学做编辑
《柳叶刀》杂志创始人托马斯·威克利的塑像
“柳叶刀犹如拱形窗口,让光亮透入,亦是锋利的手术刀,以切除陈杂”,1823年创立了《柳叶刀》杂志的托马斯·威克利赋予它这样的价值理念。今年八月,我接到邀请到《柳叶刀》杂志伦敦编辑部访学,短暂而忙碌的访学让我对这一价值理念有了切身的体会。
肖丹在《柳叶刀》的办公室里
《柳叶刀》杂志编辑部位于英国伦敦詹姆士镇路32号,美丽的泰晤士河畔。作为世界领先的独立综合医学杂志,《柳叶刀》每年接受主动投稿约10,000份,在伦敦、北京和纽约均设有编辑办公室。杂志关注人类健康的所有方面,包括:临床医学、全球卫生、卫生政策等,旗下包括六个专业杂志:《柳叶刀神经病学》、《柳叶刀感染病学》、《柳叶刀肿瘤学》、《柳叶刀呼吸病学》、《柳叶刀全球卫生》、《柳叶刀糖尿病&内分泌学》和《柳叶刀精神病学》,其中《柳叶刀感染病学》和《柳叶刀糖尿病&内分泌学》设有中文版,《柳叶刀呼吸病学》亦即将出版。
语言对于《柳叶刀》来说并不重要,因为《柳叶刀》有独立编辑团队,包括主编、副主编、高级助理编辑和助理编辑等在内超过20名编辑。Richard Horton博士是《柳叶刀》杂志的主编,关注中国。Richard Turner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曾在美国伯克利大学留学,率领并亲自操刀撰写杂志述评部分,是位优雅而又博学多才的绅士。在访学期间,他是我的直接上司。在我遇到问题感到迷惑的时候,他睿智的回答常常让我茅塞顿开。另一位资深编辑是位中国人,名字叫郭麟,在《柳叶刀》杂志已工作五年,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是《柳叶刀》编辑中最年轻的一位,但已操刀撰写50篇述评。
体会一:各类文章标准不同
《柳叶刀》杂志按照文章的内容不同标注不同的颜色。红色代表原始研究性文章,蓝色代表述评、评论性文章,绿色代表观点、报告、通信、综述性文章。
原始研究性文章主要报道“医学科学或实践的进展或亮点,以及能够教育或娱乐读者的内容”,目的是“改变临床实践、影响卫生政策、进行学术辩论和开展教育”。此类文章包括随机对照试验(超过50%)、荟萃分析和流行病学研究,要求研究问题必须明确、传递信息简单,不倾向刊登关联性研究、小样本量或单一中心研究,并且要求研究质量高、证据坚实、具有创新性、能够改变临床实践或影响临床指南、具有时效性。在投稿之前,需要认真参阅投稿须知。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系统综述,要求包括一份关于作者如何搜索获得所有证据的描述,作者也应该说明他们是如何获得证据质量的。此外,当他们的研究是为以前的工作进行补充时,作者需声明他们的研究为证据的整体性增加了什么。
研究应参照国际通用标准:CONSORT 2010(随机对照试验),STARD(诊断性报告),STROBE(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STREGA(基因关联研究),PRISMA(荟萃分析)。投稿需要通过《柳叶刀》的ees系统进行。
体会二:筛选过程开放而严格
原始研究性文章包括临床研究、观察性研究、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相关研究。对投稿的原始研究性文章进行筛选的过程如下:编辑首先对文章进行初步筛选,约90%的文章在此环节被拒;初步筛选出的文章将提交内部审稿会(每周2次);经讨论通过的文章送交外部专家审议;审议意见全部返回后,将提交同行审议会。内部审稿会和同行审议会前,所有《柳叶刀》杂志及其系列杂志的编辑将对稿件及同行审议意见进行独立审阅,并在会上进行公开讨论,最终确定是否接受该文章。经过如此公开的审议过程后,《柳叶刀》杂志的拒稿率高达95%~97%,每周仅有3~4篇原始研究类文章脱颖而出。此外,审稿过程可通过常规流程或快速反馈流程进行。文章也可通过在线发表的形式提早在网上出版。
体会三:关注临床和社会热点
《柳叶刀》关注临床问题。在《柳叶刀》杂志办公室的大柱子上,醒目的悬挂着“To interpret is to unify the practice &science of medicine.”可见能够改变临床实践的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是《柳叶刀》关注的重点。
《柳叶刀》十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2013年,杂志以综述的形式大篇幅深入报道了伊拉克战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报道称,在8年战争(2003~2011)期间,至少有116903名非战斗人员和4800多名联合军事人员丧生,大批伊拉克平民受伤或患严重疾病,国家基础设施破坏,约500万人流离失所。超过31000名美军人员受伤,有相当比例的人员患创伤应激障碍或其他心理疾病。回顾伊拉克战争造成的不良健康后果,对于减少战争的健康影响和预防未来战争意义重大。2014年7月,一封由24名医学科学家联名写给《柳叶刀》的公开信报道了以色列侵略加沙的事实,描述了作者在加沙地区亲眼所见的战争情景以及侵略者对加沙人民的残害,作者严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为。这封公开信刊出后,引起了医学领域对“以色列-加沙冲突”的激烈讨论,《柳叶刀》连续多期发表了20余篇通讯文章,表明了对这一热点问题的关注。我在访学期间正好遇此学术界讨论,亦感触颇深。
《柳叶刀》也热心公益。关于烟害问题,《柳叶刀》杂志一直呼吁给予烟草控制领域更广泛的关注,已发表多篇相关研究及述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消费国和受害国,占世界吸烟人口的1/3,吸烟流行趋势十分严峻。在中国开展烟草控制方面的研究有其优势,且意义重大。
《柳叶刀》杂志欢迎中国研究者投稿,但同样要求研究问题必须明确、传递信息简单,欢迎高质量的多中心研究,并且要求证据坚实、具有创新性、能够改变临床实践或影响临床指南、具有时效性。
最深的感触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一直是研究人员的身份,这次访学我亲身经历了编辑的工作状态,体验了从编辑的角度选看文章。
在大量的投稿中,每周仅有3~4篇原始研究类文章能够脱颖而出。在这个筛选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柳叶刀》对于稿件公开、透明、严格的审议过程,我想这正是确保该杂志能够发表高质量文章的基础,也造就了其世界领先的金质品牌。
访学期间,我亲历了以郭麟博士为代表的《柳叶刀》杂志编辑的工作状态。杂志为周刊,每期编辑都会根据时效性新闻或新研究成果编写社论。当时发生了美国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自杀事件,郭博士要在不到5天的时间内撰写一篇社论。从对自杀领域毫无所知到大量查阅文献,撰写文章,修改和讨论文章,他几乎废寝忘食,最终撰写完成一篇关于自杀现状、研究进展及进一步研究需求的精彩社论。与此同时,他还要完成文章初筛、内部审稿会、同行审议会等日常工作。我去的那段时间,他已连续一个月每周撰写一篇述评。从他身上,我看到《柳叶刀》的编辑也像我们医生一样繁忙,看来不管在哪里做哪个职业,要做得更好就得更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