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CMA-CTS

如何开展哮喘患者的长期管理

来源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 作者 苏楠 添加时间 2012/1/17 点击次数 5898

2006年版GINA和我国新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均指出,实行哮喘患者的长期管理是哮喘防治非常关键的部分,是使哮喘患者最终达到并维持临床控制的重要方面。

    哮喘管理包括以下五个部分:⑴建立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伙伴关系: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实现有效的哮喘管理的首要措施,对患者进行哮喘教育是最基本的环节,哮喘教育必须成为医患关系中的组成部分。⑵确定并发现危险因素并减少接触: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接触危险因素,预防哮喘发病和症状加重,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过敏原、病毒感染、污染物、烟草烟雾、药物等。早期确定职业性致敏因素,并防止患者进一步接触,是职业性哮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⑶评估、治疗和监测哮喘:评估哮喘控制水平是以控制哮喘的临床特征、肺功能为目标,临床评估哮喘的常用工具有ACT和ACQ评分。使用简易峰流速(PEF)仪能够监测哮喘病情的变化、指导用药和判断预后。目前认为,痰Eos计数是较可靠的反映气道炎症的方法,是评价哮喘控制的实验室指标。⑷处理哮喘的急性发作。⑸特殊类型哮喘的处理。
    哮喘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过程,需要经常教育,反复强化,不断更新,持之以恒。哮喘的长期管理是经过对患者初步的教育后,继续定期强化有关哮喘规范治疗内容,提高哮喘患者对哮喘的认知水平和防治哮喘的技能,检验气雾剂吸入技术是否正确有效,定期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提高哮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哮喘患者在初诊后2~4周回访,以后每1~3个月随访一次。出现哮喘急性发作时应及时就诊,哮喘发作后2周至1个月内进行回访。在急性发作缓解之后,应在医生的帮助下查找触发急性发作的因素,制订进一步避免接触的策略,并进一步审核患者的治疗方案,避免类似的急性发作。
结合指南和临床工作实践将我院十余年来对哮喘患者的管理情况归纳总结如下:
①哮喘专科门诊:普通门诊确诊的哮喘患者进一步到哮喘专科门诊诊治,由医生询问病史并查体、完善诊断性的辅助检查、评估哮喘病情、建立专科门诊病例、制定治疗方案及随访计划。由接诊护士登记患者信息、教授各种吸入装置的使用、发放“哮喘联谊会”会员卡、随访卡及相应的宣传资料。
②哮喘患者的病房管理:病房护士长及2名护士主管哮喘患者的出院前指导,包括:患者信息登记、患者来诊联系卡、哮喘专家出诊信息、教授病情自我监测、生活注意事项等。病房医师制订出院后哮喘患者治疗方案和随诊计划。
③哮喘相关的辅助检查:肺通气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运动激发试验;过敏原皮肤试验;血清SIgE的检测;诱导痰检查等无创气道炎症的检测。
④过敏原检测与脱敏治疗:协助诊断变态反应性疾病,帮助哮喘患者查找诱发和加重的危险因素,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筛查(皮下脱敏治疗和舌下脱敏治疗)。
⑤哮喘患者信息管理:患者信息卡片建档;哮喘专病病历的管理:诊疗记录、哮喘日记和PEF记录等。
⑥宣教活动:每3个月进行一次宣教活动或医患互动,内容是循环或不同方面的,包括:哮喘的基础知识、临床常用药物和正确的用药方法、日常保健的注意事项、疾病研究新的进展等。设立哮喘宣教走廊。
⑦哮喘联谊会(asthma club):1996年建立哮喘联谊会,本市在册哮喘患者500余人,定期进行哮喘知识宣教,定期举行医患互动(夏令营、红叶节等),举办哮喘患者征文。
⑧哮喘学校(asthma school):2008年5月成立了国内首家“哮喘学校”,免费开放。规范授课内容,固定授课题目定期授课,授予学分,修满学分予以毕业并颁发结业证书。使患者系统地掌握哮喘的诊断、预防、治疗和自我管理的知识。
    总之,经过规范化的长期哮喘管理,绝大多数的哮喘患者均能达到并维持哮喘的临床控制。

    评论新闻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

    本文作者

      苏楠
      苏楠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