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CMA-CTS

特异性免疫治疗:哮喘治疗的重要手段

来源 作者 孙秀珍 添加时间 2012/1/17 点击次数 7511

特异性免疫治疗哮喘病因治疗的惟一方法

    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是当前变应性哮喘防治策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哮喘病因治疗的惟一方法,它可改变哮喘病程、阻滞症状的恶化和防止对新的变应原产生过敏。

    特异性免疫治疗亦称脱敏疗法(desensitization)和减敏疗法(hyposensitization),是在确定患者的变应原后,将该变应原配制成不同浓度的制剂,剂量由小到大地递增给药,让哮喘患者通过反复接触以提高对此类变应原的耐受性,从而达到控制或减轻过敏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早在1911年,英国的Noon和Freeman就用此法治疗过敏性疾病(枯草热和过敏性鼻炎等)而获得良好效果,接着推广应用于哮喘治疗。但由于免疫治疗所用的变应原未经标准化,剂量和疗程也不统一,疗效不肯定,存在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致死性的超敏反应,所以英国等国家禁止SIT用于哮喘治疗。但随着近年来标准化的变应原提取物用于临床,注射剂量与疗程更加规范,使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治疗机制多样

    (1)调节性T细胞对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功能的调节;(2)“阻断抗体”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IgG可以竞争性地阻断变应原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的结合,从而避免肥大细胞的激活和炎性介质的释放;(3)对IgE的调节;(4)对效应细胞和炎症应答的抑制;(5)修饰树突状细胞(DC)诱导免疫耐受;(6)诱导外周耐受,即IL-10诱导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失能可以形成外周耐受;(7)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细胞)的调节作用。

    SIT的机制是错综复杂的,不同方式的免疫治疗机制也不同,取决于变应原的性质,疾病累及的组织器官,免疫治疗的方法、剂量以及持续时间,应用的辅助剂种类和个体的遗传性等。因此,机制的阐明对提高SIT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有重要的意义。

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皮下注射免疫疗法(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含化疗法(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Valovirta等将6~14岁对草和(或)白桦树花粉过敏的鼻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对症药物治疗。经过3年的SIT后再随访7年,发现治疗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发展为哮喘的危险性,故SCIT能够预防哮喘的发作。Penagos等对经严格标准挑选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证实用标准特异性浸液舌下含化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SCIT是经典的治疗方案,而SLIT的研究结果主要来源于欧洲国家,对这一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免疫治疗防治哮喘的机制、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在我国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有临床资料表明,应用禾草、螨、桦树、墙草等花粉变应原用于SLIT的有效率为20%~50%,接近于皮下途径免疫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口腔-舌下刺痒感,大多症状轻。一项针对儿童为期十年的前瞻性研究也证实,舌下免疫治疗同样具有长效作用,停止治疗后作用可维持4~5年。

    目前研究热点之一的植入剂疗法是将药物和赋形剂融合制成无菌固体制剂,其作用持续时间长,释药期限可长达数月至数年;由于聚合物骨架的阻滞作用,药物呈恒速释放。此外常用的赋形剂对人体无毒,并可被机体缓慢降解吸收。基于以上优点,此种给药方式只需一次皮下埋植即可。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除变应原的变性和有机物的残留问题外,此方法需植入给药,患者不能自主用药,且植入剂的存在可能引起疼痛及不适感,以上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另一种新的免疫治疗方法是透皮治疗系统,它是将药物通过皮肤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疗效的给药方式。王尔静等用尘螨代谢培养基配制成甘油溶液对螨性哮喘患儿进行透皮疗法,取得一定疗效。但透皮疗法需要透过皮肤角质层,其药物吸收率较口服和注射给药差,药物载体虽能增加药物的渗透力,但同时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王晓黎等认为微乳作为新型的药物载体,其较强的渗透作用有望解决这一问题,因而其在透皮疗法中应用前景广阔。

    评论新闻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

    本文作者

      孙秀珍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