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CMA-CTS

走向国际的中国慢阻肺临床研究

来源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作者 钟南山 添加时间 2014/9/24 点击次数 157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在我国调查人口(40岁以上)中总患病率达8.2%,是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按照5P现代医学模式(Predictive预测性、Preventive预防性、Pre-symptomatic早干预、Personalized个体化、Participatory参与性)指导慢阻肺防治。

    预防性  要对吸烟、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宿主因素等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我国仍存在对“降焦不能降害”的认识不足等问题,控烟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室内空气污染方面,韶关农村生物燃料对慢阻肺影响的研究提示,改用燃料、改善通风可减少慢阻肺发病。

    早干预  包含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等要素。中国轻中度慢阻肺患者占2/3,一旦出现症状为时已晚、病情发展加速,因此早发现尤为重要。建议在社区医疗层面进行定期肺功能检查(特别是高危人群),在没有条件进行肺量计检测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建议峰流速测定。

    在早诊断方面,氦气-3弥散核磁成像检测弥散障碍、CT测定气道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小气道官腔和管壁结构等新技术方面均有进展。

只有早期发现,才能早期干预,有研究发现对肺功能2级患者的疗效优于3-4级患者。无症状(或极少症状)的慢阻肺患者早期干预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个体化  我国有研究提示低剂量茶碱能减少AE慢阻肺次数、改善生活质量,这说明黄种人药代动力学和白种人的差异需要深入研究。此外,不同临床表型患者的治疗差异值得探索。

    参与性  周玉民教授研究提示社区干预能有效降低慢阻肺危险因素、显著减轻肺功能下降,这证实慢阻肺防治需要社区层面医生和公众参与。含SH基的抗氧化药-羧甲司坦(PEACE研究)和N-乙酰半胱胺酸(BRONCU研究、PANTHEON研究、HIACE研究)以及中药研究则为发展有效、方便、廉价的医药和技术指明了方向。

    最后,钟院士介绍了LANTERN研究结果等最新循证依据,指出吸入糖皮质激素在中-重度慢阻肺治疗中的基石地位可能需要重新评价。(青委张静 整理)

    评论新闻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