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CMA-CTS

我国睡眠呼吸障碍学科规划与发展

来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作者 何权瀛 添加时间 2013/9/12 点击次数 10431

睡眠呼吸障碍是非常典型的交叉学科代表性疾病之一。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学组十余年来所开展的工作来透视交叉学科疾病的科研和临床、诊断和治疗等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试图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探索出多学科协作发展的科研和临床路径。

厘清国人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平均患病率为4%左右,肥胖、性别、年龄、女性绝经期、吸烟、饮酒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疾病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在我国,到目前为止,上海市、河北省承德市、吉林省、山西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 8 个省市先后依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诊治指南(草案)》制定的诊断标准,经过充分准备,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进行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不同地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病率具有一定差别(3.5%~4.8%),平均4.0%左右;同时摸清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肥胖、性别、年龄、女性绝经期、吸烟、饮酒等。这些都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部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还涉及了部分少数民族,如广西壮族、新疆维吾尔族、蒙古族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病情况。流调工作还澄清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机动车驾驶人员、飞行员打鼾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病情况,为今后进一步探讨其与道路交通事故、航天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2006 年,由睡眠学组牵头组织全国 20 家三级甲等医院睡眠中心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有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关系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高血压共病率高达 49.3%,证明了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关系密切,且独立于年龄、体质指数和高血压家族史等高血压患病危险因素。这对于今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血压防控水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即如能从防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入手,对于提高我国继发性和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水平乃至整个高血压防控工作都将具有重大作用。

此外,郑洪飞等对承德市区居民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承德市区居民鼾症发生率由 2002 年的 28.25% 上升到 2009年的 40.16%(P < 0.01), 鼾症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鼾症患者;更有意义的是,研究者发现 7 年内鼾症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非鼾症者(P<0.01)。结果提示,人们必须尽早强化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防控工作,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社会问题。

制定共识指南 强化患者教育

强化组织建设 发展专科医生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700 多家医院开展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诊治和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并设有专门用于收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床位。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热心于本病防控、技术成熟的专业队伍。某些省市陆续组建了较大规模的设备齐全、技术操作规范的睡眠呼吸疾病诊治中心,成为今后进一步推动促进我国睡眠呼吸疾病发展的示范基地和主力军,同时有近 10 个省市成立了睡眠呼吸学组。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学组于 2000 年成立,学组成员共 19 人。多年来,学组紧抓睡眠呼吸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制定临床诊治规范性文件,积极进行患者教育和领域内学术交流,主动寻求跨学科协作,努力推进我国睡眠呼吸障碍病防控水平。


发布规范性文件 促进整合医学

学组成立之后,在组长何权瀛教授领导组织下,参照国外相关文献,组织制定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草案)》,发表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年第 4 期。内容包括疾病定义、主要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体征及常规检查项目、实验室检测方法、诊断流程、诊断标准(附简易诊断方法和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随访及健康教育十二个项目。此项指南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治疗规范,不仅为以后各省市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国内睡眠呼吸病学的临床工作,推动促进了我国睡眠呼吸病学的发展和进步。最新查引结果显示,该指南已被引用达 1081次。2011 年底又对此指南进行了修订,已于 2012 年初正式发表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多年来,睡眠呼吸学组一直强调大力防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身损害,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2009 年起先后制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 2 型糖尿病专家共识》。2012 年与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发表于 2012 年《中华高血压杂志》第 12 期。目前正着手与中华医学会心脑血管病专家制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脑血管病专家共识》,借此加强不同学科协作沟通,促进整合医学的发展。


提升专业共识 普及患者教育

2008 年,何权灜、陈宝元教授主编的《睡眠呼吸病学》集中了国内 62 名不同学科专家参与撰稿,他们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同时结合各自临床经验体会,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睡眠呼吸病学相关基础知识、临床诊疗技术方法以及相关的科研工作进展。

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广大群众,甚至包括部分医护人员,以及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打鼾不是病,甚至认为打鼾是健康的标志。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使人们充分深刻认识睡眠呼吸暂停的危害性,提高本病早期诊断水平和防控水平,学组积极从事医学科普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号召和组织专家在各种媒体上发表医学科普文章,宣传防治睡眠呼吸暂停常识,每年世界睡眠日时为广大群众进行义诊。2012 年,28 名睡眠呼吸专家撰写出版了名为《打鼾——夜间的神秘杀手》的科普书籍,出版后深受群众欢迎,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


积极融入跨学科交流

为了促进睡眠呼吸障碍与心血管内科之间的沟通,加强彼此联系,推动整合医学发展,从 2007 年起,睡眠呼吸障碍学组积极号召本学组的专家,坚持每年参加国内大型心血管界学术大会。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每年均设有睡眠呼吸专场,每次安排 4~5 个专题报告,内容围绕睡眠呼吸障碍与心血管病的关系,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2 型糖尿病等。跨学科内容很能吸引听众,报告厅里常常座无虚席。此外,睡眠呼吸障碍学组还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 无论是大型睡眠呼吸障碍科学大会(广州、太原、郑州),还是地区性论坛或培训班,有力地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和提高我国睡眠呼吸障碍病防控水平。


结语

睡眠呼吸障碍学组和学科面临的任务仍十分繁重,前面的道路依旧是漫长的。首先必须下决心花大力气解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这包括广泛进行有关本病的科学普及教育,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中度以上打鼾是疾病,需要尽早就医,同时要普及诊断的手段和技术,特别是要尽早解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医疗保障问题。因为到目前为止,全国大多数省市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的多导睡眠图监测和治疗手段均未纳入医保和公费医疗目录。

其次,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以引起和加重心脑血管病以及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因此要做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防控,必须在整合医学思想指导下,相关学科联合攻关,这就需要有采取相应机制和措施,消除学科壁垒,一切以患者利益为中心。

此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还与道路、航空安全有关,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协调更多的机构设法解决。

    评论新闻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

    本文作者

      何权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